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本刊讯 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4.23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为致敬建筑先贤与建筑师群体,4月15日,《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晓钟工作室联合主办的“走近中国20世纪遗产的建筑巨匠”读书沙龙活动在京举行。活动旨在用图书的“故事”,以传承创新之思,让中国百年建筑人物的魅力永恒绽放。沙龙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晓钟、《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总编辑金磊联合主持。
沙龙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国馨,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华南圭孙女、散文作家华新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外孙女、梁再冰之女于葵等人,结合《难忘清华》《南礼士路62号》《华南圭选集》《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等图书作主旨发言;第二阶段数位专家就如何在这别样年代中,对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并弘扬建筑先贤的建筑精神发表感言。来自建筑界、文博界、传播界的院士、大师、专家学者及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后人代表共计30余人参会。
金磊在介绍时表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报告就提出向学习型社会前进,倡导全社会要开展理想境界与人文情怀的广度学习。哪里有阅读,哪里就有思想的光。由此想到今天这样一个主题沙龙,它的意义至少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要求我们关注城市建筑文博界,要用人文精神融入的好的图书来交流。现在建筑专业的图书应该说很多,但是讲建筑物的多,讲人文精神的少;二是关注中国20世纪遗产对人文史的挖掘和回报。因为与古代史相比,20世纪历史太丰富、离我们太近,同时它特别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每年所评选的目录里的项目,我们对20世纪遗产关注得不够,对20世纪遗产的人关注得不够。近年来“建筑可阅读”一词,特别被文物部门拿过来了,它如同文物要活起来、文物要可利用一样在城市里得到推广。但发现现在真正的建筑专业的阅读非常少,梁思成先生在1930年就提到了只有全社会都懂得了、都学习了建筑,这个社会才能有建筑文化,而现阶段社会上的建筑文化更多的是房地产文化。因此他建议,我们要通过阅读,读懂城市;通过阅读,读懂建筑背后的人。
马国馨院士在发言中探讨了建筑、建筑师、建筑史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科学技术是发动机、人文学科是制衡器,建筑师所做的工作,在建筑和城市空间里,经过了空间和时间的沉淀,形成了建筑史,但这能不能成为文明,还有待检验。在建筑史料构成中,包括人物和事件两部分,但长时间的主张就是见物不见人,人们更多关注于建筑物本身各种“第一”,而忽略了背后的“人”。而现代新历史学特别强调个体、群体、整体的构成,一切真实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拼图都是多元化和碎片化的,通过建筑史料,实物、文献、口述记忆等反映真实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他结合诸位建筑前辈及学友的创作“故事”与生平,讲述建筑师学术精神的可贵,从编著的《难忘清华》到《南礼士路62号》等一部部著作,介绍了一段段令人感慨的“人和事”。
华新民女士饱含深情地讲解了她所编辑的《华南圭选集》。她的祖父华南圭(1877-1961)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据她介绍,1904年,华南圭被官派赴法国巴黎公益工程大学(E.S.T.P)学习土木工程,包括建筑设计,是该大学首位中国留学生。并且他在留学的七年期间,接受了种种现代先进的思想理念,还边上课边翻译了《法国公民教育》,并在日后得以出版。华女士以一张张图片展现了《华南圭选集》的部分内容,有他归国后陆续在交通部、京汉铁路和北平工务局等部门任职的情况,有他设计的桥梁和别墅的照片,有他在其若干著作和报刊发表的原始文字书影,有半世纪前老档案和老报纸的照片,以及他涉及铁路、房屋工程、桥梁和市政工程等不同领域著作的封面等,生动地勾画了祖父的一生。
该选集是厚厚的一部珍藏本,图文并茂,560页左右。据与会者的介绍,书中记录的“人和事”,既有事件也有学术观点,全面展现了一位土木工程师跨越百年的热忱。
“1986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为梁思成诞辰85周年举办了纪念活动。这次活动让母亲很激动,因为梁思成不再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这是来自清华的对梁思成一生的肯定与纪念。后来,更多人知道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但不少人的兴趣却集中在林徽因那些并不存在的‘感情’上,忽视了真实的她。”于葵说,她和家人协助母亲出版这本书,也是希望人们更多地了解真实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她母亲梁再冰看来,“在与爹爹共同的事业奋斗中,有很多她参与并作出重大贡献的工作,有时她只是‘编外’人员,常常没有头衔也没有名分,却又是父亲团队中不可缺少的,甚至是灵魂人物,并且一直坚持着她的热爱。”
建筑师是梁林夫妇一生最为珍视的标签。从回国组建东北大学建筑系,到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奔波于各地考察古建;从重回北京定居提出首都建设“梁陈方案”,到参与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时期,梁林夫妇对建筑事业矢志不渝。于葵女士执笔、梁思成女儿梁再冰女士口述的《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一书,通过梁思成与林徽因丰富的学者成长史,以特殊的笔触让大家感悟到“梁林”先师不凡的学术根基,且勾勒出建筑“山河”真实的家国情怀。
书中前言梁再冰写到,“他们的建筑研究充满着人文情怀,却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表达。父亲可以用严谨的工程制图准确地为中国建筑图标解析,图说一部中国建筑史和‘辞海’;而母亲林徽因热爱用优美的文字将建筑科学与艺术植入散文甚至诗歌中尽情表达。”
在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的支持下,自2016年推介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从评选标准制定到项目传播展示,始终将“见物见人”视为准则。与会专家在发言中达成如下共识:只有建筑师,才能让作品更鲜活;只有建筑师,才能使城市文化既生动且充满情感。以“阅读”的名义,读建筑,仿佛就是读城,感知建筑家们的慰藉、感悟乃至洗礼都是建筑学人提升自身修为的重要途径,而接受先贤与成功者的讲述并从中获得启迪,是学会独立思想且看见远方的关键。(张颖)
照片为主办方提供